吹牛吉他網(wǎng)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吹牛吉他網(wǎng) 文章中心 查看內容

現(xiàn)代神話學|能指與所指的永恒消逝:電影配樂神話小史

2019-4-1 21:54| 發(fā)布者: dy00| 查看: 53 | 評論: 0收藏

  有一個我們耳熟能詳?shù)挠⑽目s寫“BGM”,實際上卻是一個來自中國網(wǎng)絡環(huán)境,標準的“洋涇浜”英語案例。被縮略的三個單詞是“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樂”的谷歌式翻譯。且不論漢語語境里的“背景”一詞是否能夠被統(tǒng)一翻譯為“background”,僅從英美一般稱呼配樂的用詞“soundtrack”來看,就并未含有“背景”這類對影像進行分層,將配樂作為“背景”襯托的隱喻。

  但至少從“BGM”成為中文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固定名詞可以看到,影視配樂逐漸找到了被人關注的一席之地: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會注意影片中那些沒有歌詞的純器樂,電影配樂師的聲名和作品也逐漸走入了大眾視野。相比于十多年前,往往只有影視作品的主題歌曲廣為傳唱,所謂的“BGM”開始成為普羅藝術鑒賞中的一環(huán)從而登堂入室,甚至可以作為一些人了解古典音樂的進階窗口。

  

現(xiàn)代神話學|能指與所指的永恒消逝:電影配樂神話小史

  這一刻,我們相比于世界是遲到的;但中國人來到了這里,之后也不會缺席——這意味著,神話體系的誕生、運轉、意義層面的螺旋上升和隨之而來的能指與所指的丟失,也隨著電影配樂的本體性凸顯而得到。

  

現(xiàn)代神話學|能指與所指的永恒消逝:電影配樂神話小史

  中文語境里的“背景音樂”一詞,在電影藝術誕生的早期是貼切的。在錄音技術尚不發(fā)達的默片時代,音樂是電影唯一能夠提供聽覺的手段,但同時,也僅僅是某種烘托動態(tài)影像的“背景”。默片時代的電影院往往會雇用一支現(xiàn)場樂隊來負責每晚的電影播放,根據(jù)影片的內容提前寫好、選擇好原有曲目甚至即興完成配樂的內容。首先,這意味著影像和音樂徹底的割裂,電影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僅專注于畫面,音樂的創(chuàng)作也具備樂師的獨特個性,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并非藝術本質而是商業(yè)契約的;其次,對于單部作品來說影像是不可替代的,而音樂則是可以隨意替換的——音樂的“背景”位置被確立,成為影像所可有可無的附庸。

  當然,這種附庸的身份認同是中世紀式的:并不會被越級干涉,也不會被徹底剝奪自由,音樂家也自然尋找到了某種獨立性,這與舞廳、餐廳的現(xiàn)場伴奏樂師的獨立性是一致的。當代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交響樂隊現(xiàn)場伴隨無聲電影影像的音樂演出,這種形式可以說是一種對百年前的藝術“靈光”的復古式追溯:甚至,活動組織方恰好就精心挑選類似《神女》《小城之春》這樣的早期電影,將這一復古感渲染到極致。

  

現(xiàn)代神話學|能指與所指的永恒消逝:電影配樂神話小史

  正因為這種獨立性,電影配樂很晚才被納入到電影作為“綜合藝術”的控制網(wǎng)中。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之前,電影配樂的風格和種類都是較為隨意的,基本都順應著當時主流的音樂流派:如黑白默片時代的小型室內樂、爵士音樂;二戰(zhàn)之后開始出現(xiàn)的電子音樂、流行音樂、搖滾音樂等等,電影配樂的音樂本質主體始終強大——如今我們將電影配樂與古典交響樂在思維上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聚合關系,在當時是完全不存在的:庫布里克拍攝《2001太空漫游》,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藍色多瑙河》放入電影中在當時可謂驚世駭俗的一大創(chuàng)舉,在彼時一般的電影制作思維看來,宇宙、未來主題的電影,自然要使用那時最為前衛(wèi)的無調性音樂或者是電子氛圍音樂。

  《星球大戰(zhàn)》甚至開創(chuàng)了一種被后世稱作“太空歌劇”,乃至更加刻薄的“太空肥皂劇”的亞類型。而電影配樂與類古典的交響音樂之間強烈緊密的關聯(lián)和意義層面上的融合,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拜20世紀70年代的“新好萊塢運動”,拜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和配樂家約翰·威廉姆斯所賜,更準確說,拜《星球大戰(zhàn)》所賜。對于這部開風氣之先的科幻電影,導演喬治·盧卡斯更加注重的,是電影本身的“古典英雄史詩”本質而非科幻色彩,《星球大戰(zhàn)》甚至開創(chuàng)了一種被后世稱作“太空歌劇”,乃至更加刻薄的“太空肥皂劇”的亞類型:即宇宙和星際航行只是故事的廣袤背景,故事的內核依舊是人類最為熟悉、也最為古老的英雄傳說敘事——盧卡斯的好友斯皮爾伯格由此推薦了之前在《大白鯊》里合作過的約翰·威廉姆斯,也奠定了《星球大戰(zhàn)》電影配樂的創(chuàng)作思路:以瓦格納的英雄史詩歌劇為模板,進行多主題的純古典交響創(chuàng)作。

  這群“新好萊塢小子”們沒有想到,他們的成功開創(chuàng)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神話:從他們開始,電影配樂與古典交響樂團宿命般地被糾纏成一體,被畫上既有印象的等號;而威廉姆斯仿瓦格納歌劇式的“主題/動機寫作”(motive)模式,不僅被后來幾乎所有電影配樂家所沿用成為金科玉律,也由此徹底將電影配樂納入到電影綜合藝術的控制網(wǎng)之下:音樂的本質主體性,至此徹底被剝奪。如下這些在如今的電影音樂愛好者看來是“常識”,是評判一部電影配樂創(chuàng)作水平的一些基本標準,其實都是源自《星球大戰(zhàn)》所帶來的跨時代成功:

  電影的主要角色有沒有各自專屬的“音樂動機”,這些動機會在這些角色出場或者發(fā)揮重要作用時響起,并且承擔一定的敘事和提示功能。

  影片根據(jù)情節(jié)單元是否具備相應的如“戰(zhàn)爭主題”“愛情主題”,這些情節(jié)主題伴隨著情節(jié)出現(xiàn),也跟隨情節(jié)進行元素的增加和發(fā)展。

  主角的“動機”或者核心情節(jié)元素的主題是否可以發(fā)展成電影的“主題”(main theme),成為觀眾對電影的最直接印象,如《星球大戰(zhàn)》中盧克·天行者的個人音樂動機,被發(fā)展成整個星球大戰(zhàn)系列的主題音樂;又如《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貓頭鷹海德薇送來霍格沃茨錄取通知書的情節(jié)主題,被發(fā)展成整個哈利波特系列、整個“魔法世界”的主題音樂。

  配樂要將多個動機和主題進行整體性的架構規(guī)劃,不同的主題之間通過“宣敘調”進行組合和重奏(reprise),以古典歌劇作品的評判標準來對電影配樂進行評估,配樂師掌控、指揮交響樂團和寫作多聲部樂譜的整體能力被極高要求。

  社會神話的一大特色即是它的“自然而然”。每逢當代人主動將“交響樂”與電影配樂畫上等號,將交響樂團的寫作水平和掌控能力作為評判電影配樂師的標準,將“主題”和“動機”時不時掛在嘴邊,《星球大戰(zhàn)》《侏羅紀公園》《超人》《奪寶奇兵》《哈利波特》等片的主題旋律也逐漸成為“世界名曲”的時候,也許誰都想不到,這一切來源自瓦格納的《女武神》旋律在《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上演時奏起的那個歌劇院里激昂張狂的夜晚。

  中文網(wǎng)絡環(huán)境近十年來對電影配樂的關注,也必然伴隨著一個偉岸的“英雄”形象的樹立:那就是德國人漢斯·季默(Hans Zimmer)。漢斯·季默當然是當今好萊塢首屈一指的配樂家,也同時是站在風口浪尖的爭議性人物:漢斯·季默從傳統(tǒng)電影配樂風格出道,1995年憑借《獅子王》拿下奧斯卡最佳配樂獎——接下來的近三十年里,漢斯·季默為好萊塢帶來了不可計數(shù)的為觀眾喜愛的華彩樂章,而他之后卻七次奧斯卡提名無一命中,甚至在一些專業(yè)內部人士看來,成為“破壞電影配樂藝術”的反面典型。

  漢斯·季默如今的地位和形象以及其個人風格的線年發(fā)展成熟的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版蝙蝠俠系列(即“黑暗騎士三部曲”)的配樂工作。在此之前,漢斯·季默一直是好萊塢傳統(tǒng)電影配樂模式的最好繼承人,他的《石破天驚》《角斗士》《獅子王》《雨人》等作品都是聽眾們難以忘懷的經(jīng)典旋律。而第一部由其學生完成,第二、三部由本人完成的《加勒比海盜》系列更將他的聲譽推到了頂峰。在集大成之作《加勒比海盜3:世界盡頭》中,漢斯·季默眼花繚亂地將近十多條出眾的動機和主題糅合在同一部電影之中,可稱達到“歌劇式交響配樂”的一大極致:這段時期,漢斯·季默音樂宏大的氣勢、沉浸式的音響氛圍、現(xiàn)代音樂元素的運用其實都已露出苗頭,但這些都潛藏在傳統(tǒng)的歌劇寫作編制和過耳難忘的精彩旋律之下。

  而從《蝙蝠俠:開戰(zhàn)時刻》的創(chuàng)作開始,漢斯·季默與合作者詹姆斯·紐頓·霍華德一起,開始探索與眾不同的創(chuàng)新思路。在這段被稱為“黑暗騎士革命”的創(chuàng)作時期,漢斯·季默進行了如下顛覆性的探索:

  首先,弱化旋律,剝離旋律與主題、動機寫作之間被設定的“必然”聯(lián)系——動機寫作的目的是增強觀眾的記憶,迅速完成角色與音樂動機的結合,此時,旋律的復雜性、音符的多寡絕非重點,“記憶點”成為創(chuàng)作思路的主導:漢斯·季默和詹姆斯·紐頓·霍華德大膽地為主角蝙蝠俠創(chuàng)作了一個僅僅由兩個長音符組成的“動機”,并且從這個動機出發(fā)完成了單樂句只有五六個音符的“英雄主題”,卻同樣達到了觀眾耳熟能詳?shù)挠洃浶Чn愃频膭?chuàng)作被漢斯·季默延續(xù)到后來,如《超人:鋼鐵之軀》的配樂中,漢斯·季默截取了約翰·威廉姆斯創(chuàng)作的超人主題旋律的前四個音符進行發(fā)展,也僅用這極為短小的“動機”就完成了宏大的主題樂章。

  其次,制作固定音型的音效片段進行混音處理,從而能夠取代交響樂寫作中弦樂的獨立樂章。比如熟悉《蝙蝠俠:黑暗騎士》的觀眾,都不可能遺忘在配樂中反復于節(jié)奏節(jié)點出現(xiàn)的緊張局促而優(yōu)雅的弦樂片段,而這個被稱作Staccato(斷音、斷奏)的技法處理,實際上只是幾個音符組成的片段旋律的無數(shù)次重復——漢斯·季默將這個極具刺激性的聽覺片段進行了無限制的重復,填充了本來在交響樂寫作編制中需要單獨寫作發(fā)展的弦樂聲部,而這一顛覆性甚至破壞性的舉措所帶來的氛圍情緒的效果,甚至遠高于傳統(tǒng)的弦樂寫作方式:一時之間,這種“又省力效果又好”的Staccato技法開始充斥好萊塢各大配樂作品,一時令無數(shù)專業(yè)人士“談Staccato色變”,在傳統(tǒng)的配樂作品中偶爾使用一下Staccato的配樂家也遭遇到攻擊和爭議——Staccato技法只是冰山一角,根本還是在于交響樂寫作與電影配樂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被徹底顛覆了。

  其三,電影配樂的“音效化”,結合當代的先鋒極簡音樂風潮和電子氛圍音樂的流行,作為獨立音樂作品的價值和需求逐漸被取消,“電影配樂”更加專注于成為“背景”,淪為“音效”,而逐漸不再可以被當作獨立的音樂作品被欣賞。漢斯·季默在《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中大量借鑒和致敬了當代極簡主義音樂家Philip Glass的創(chuàng)作風格,而在《敦刻爾克》中更是嘗試了一種被稱為“謝巴德聲調”(Shepherd Tone)的手法:即對同一個音符進行不斷重復,但以更大的音量演奏低于前一個音的音高,聽上去聲音依然像是在演奏上行音階。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贊賞地表示:“如果這樣做的話,你就能創(chuàng)造一種音高持續(xù)上升的幻覺,并且這種幻覺永遠都不會消失。”但與此同時,這也意味著電影配樂中對旋律和樂章寫作的需要已經(jīng)趨近于零:在《敦刻爾克》《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這類在影片播放中配樂給予觀眾極大的刺激,但如果單獨聆聽則聽感完全不成系統(tǒng)的作品,從漢斯·季默開始,逐漸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

  也正是如此,如今每一部作品都走在實驗音樂先鋒道路上的漢斯·季默,遭遇到了潮水般的爭議和批評:可以說,他親手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而他旗下工作室的呈流水線一般生產(chǎn)的“配樂家”們,以及整個好萊塢配樂界的爭相模仿,都無可挽回地指向一種“古典”的消逝:盡管這種“古典”或許也就數(shù)十年的時間,但對這種“靈光”的依戀和呼喚,和百年前本雅明感嘆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是一樣的。

  漢斯·季默在業(yè)內遭遇到的爭議,與他在觀眾心目中收到的熱捧幾乎是成正比的。漢斯·季默的革命毫無疑問是成功的,他的作品受到世界范圍內的追捧與喜愛,他追求的聽眾對情緒、氛圍和沉浸感的塑造,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換句話說,漢斯·季默的實驗在音樂本體上有其實驗意義,但在觀眾的評判視野里,這些意義是空洞的;最大的意義層次在于這些音樂對聽眾的“直觀”性的刺激——這幾乎也就是當代好萊塢配樂為什么集體向漢斯·季默學習的商業(yè)邏輯:觀眾說好的,那就是好的。

  而這層直觀的“刺激”邏輯,引發(fā)了一個全新的現(xiàn)象,即商業(yè)音樂公司的“罐頭音樂”的意外走紅!肮揞^音樂”是純粹的商業(yè)產(chǎn)物,立足于各類廣告、宣傳視頻需要配樂,但卻缺乏足夠的成本和精力進行專門的聯(lián)系和創(chuàng)作,因此商業(yè)音樂公司雇傭一批音樂家進行命題片段寫作,供各種采購方選擇使用。“罐頭音樂”顧名思義是缺乏表達和“靈魂”的,僅僅以“情緒是否合適”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

  “罐頭音樂”最早被關注,可以追溯到2010年電影《盜夢空間》的預告片發(fā)布。預告片的配樂《Mind Heist》激發(fā)了整個互聯(lián)網(wǎng)的追捧熱潮,一開始網(wǎng)友們普遍以為預告片的配樂就是為這部電影配樂的漢斯·季默所作,但后來被證實,這是電影公司購買的一首“罐頭音樂”。從此,無數(shù)以往只會被采購音樂的部門關注的“罐頭音樂”走進了大眾視野,成為無數(shù)人追捧的“超燃名曲”。這些作品普遍具備宏大的氣勢、強烈的情緒渲染、精彩的器樂演奏水平,但在表達和旋律性上是機械的。但毫無疑問,對于普羅大眾而言,“罐頭音樂”缺失的東西,對他們而言并不重要。

  今年春節(jié)上映的《流浪地球》的配樂同樣也是當代電影配樂創(chuàng)作的一大經(jīng)典案例。無可爭議的是,曾經(jīng)向漢斯·季默學習過的配樂家阿鯤出色地完成了調動觀眾情緒,烘托影片悲壯氣氛的任務,但作品中的強烈的“罐頭性”令人窒息!读骼说厍颉返呐錁沸缮蠌姆稍u判角度絕無抄襲,是完全獨立的,但在編曲、音效處理、聲部選擇上大量模仿了如《蝙蝠俠:黑暗騎士》的Staccato技法,《星際穿越》的電子樂句構型,《超人:鋼鐵之軀》的鼓點節(jié)奏,諸如此類的模仿有一種精選歷年好萊塢電影的“精彩配樂瞬間”然后煮成一鍋“大雜燴”的突兀感!读骼说厍颉放錁匪a(chǎn)生的爭議,正是當代電影配樂神話的映射:我們使用著語法上并不通順的“BGM”一詞,將音樂完全作為影像的“背景”,音樂的作用僅僅在于服務影像,而徹底地奪走了音樂在原有層面的本體所指意義,從而連帶著奪走如交響寫作技法這類的能指意義,徹底將電影配樂構建成一種空洞的,全新的能指來進行符號操演。

  這種能指與所指的丟失和永恒消逝,已經(jīng)不再僅僅是外界樂見其成,業(yè)內苦苦保存的既定話語,甚至音樂制作業(yè)界內部,也逐漸接受并將其作為時代的發(fā)展方向。發(fā)布各類音樂制作教程視頻,近期收到廣泛關注的音樂制作人colinzang,曾在他的一個視頻中講解“創(chuàng)作好萊塢大片配樂”:使用購買來的“罐頭音樂”,加上固定的鼓點節(jié)奏,配合隨意彈奏的片段長音,“一分鐘內就能感受到好萊塢大片的感覺”——這種手段在他看來沒有什么不對,而僅僅是一種可以推廣的“技巧”。

  在這里,原有音樂的所指意義、能指的符號表述方式在被統(tǒng)一為全新的“配樂”這一符號后,只能作為“調動情緒”這一新層面符號的能指而已,而“調動情緒”這一符號也無非是下一個意義層面的一種能指。隨著意義層面不斷地螺旋上升,我們似乎能看到站在最頂峰的是什么,卻也有可能什么都看不見——為了一種我們畢生追求的空無,我們一路上不斷丟棄著什么,直到我們將所有東西都丟棄了。

  在這條螺旋上升的道路上,我們曾經(jīng)在意、熱愛的能指與所指都在永恒地消逝。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神話,而不僅僅是電影配樂而已。

發(fā)表評論 最新評論

關于我們|吹牛吉他網(wǎng) ( 蜀ICP備19038617號-2 )

GMT+8, 2024-4-26 14: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10-2018 www.wcnp.cn

快速回復 官方微信 返回頂部